森邻书屋

流民文化:规则的破坏者——王学泰《中国游民文化小史》读后

流民文化:规则的破坏者——王学泰《中国游民文化小史》读后

牧野 

 

 

在中国,很少有人对这个特殊阶层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他们的事迹,更多地以一种口口相传的故事或被后人模仿的形式保存下来,并成为很多人了解这个特殊群体的主要来源。

游离于宗法和行政控制之外的游民,实际上是行走于悖离一般社会秩序的另类世界,即江湖之谓也。他们不认同或者说不关心主流的意识形态,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江湖规则,并在这样的特殊规则中伸展。

按照中国最正统的观念,忠、孝是被公认为维系社会和家庭稳定的两块基石,它们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并因此得以强化并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但走出了故土的流民,不再需要通过血缘这种上下传承的人际关系来构建自己的日常生活,此时,维系他们之间最稳定的力量是以价值认同为基础的所谓义气。在游民看来,义气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横向联系,这正是江湖生存的一种现实,一个"游"字,联系了太多本来与其无关的人情因缘,所以,在生存这一基本前提之下,"江湖义气第一桩"就成为游民文化对于“义”最简洁的表达和描述。

以义气作为维持生活的基本伦理,游民文化所表达的价值观带有强烈的反社会性。由于游民们大多脱离了家族的根基,且普遍缺乏文化教养,也没有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地位,因此也就没有了需要为自己的言行进行掩饰的理由和动力。为了获取自己的利益,游民们拉帮结派、党同伐异,他们有时在处理某个特定事件时体现的某种正义性,也大多被他们因对一般规则的破坏而给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所淹没。在追求吃饱吃好的道路上,被社会所普遍认同的一般的道德伦理也大多被游民们抛弃,他们更崇尚“谁强谁有理”的“强盗逻辑”,由此出发,游民就极易演变成危害普通百姓的社会流氓。至此,本因他们生活贫困、四处流浪而原先引发人们对他们的同情,也必定彻底丧失。正是这样的一种赤裸裸的丑恶,游民之所为强化了中国文化传统中最为阴暗的一面,并与社会的一般规则形成尖锐的冲突,因而对社会的发展造成长期的破坏。

显然,在一定意义上,流民文化就是一种蔑视规则的破坏文化,对于这样一种畸形的现实存在,中国社会长期来呈现着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游民及其他们的声音、行为极少被正统的伦理正眼相待,他们也更难获得正当的评价。与此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种极其典型的游民文化却不知不觉渗透于底层人群的思想和行为中。在众多民间文化载体,如说唱、演义、故事、传说中,游民思想、游民意识、游民情绪成为重要的表达内容,其中最典型和并被公众所认同的要数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表达游民文化核心思想“义气”的全民教本。初读《水浒》者,都会震惊于其近乎于无赖的江湖理论,我们随便举一个例子:宋江为让秦明入伙,先暗地里派人极残忍地杀了秦明一家人,待秦明归降,宋江才告知以真相,并作了厚颜无耻的解释,称如果不这样做,秦明肯定会被儿女亲情所累,绝不肯死心塌地落草于梁山。而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作为受害者的秦明竟然认同这样的混账理论,从此弃忠孝而走入堪称邪恶的宋江版江湖。

《水浒》、《三国演义》之所以敢如此颠倒人伦,如此宣扬所谓的义气,一个重要原因是其顺应了很多人,特别是社会底层对游民文化的认同,其所遵循的是一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艰危与共、彼此关怀的简单化逻辑,这种貌似平等的理论即使与正统的道德伦理发生冲突,仍然会被许多人所接受。

仔细考察和分析中国的历史细节可以发现,以突出和推崇“义”为特点的游民文化在民间的渗透和扩散,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式的造反理论深入人心,并长期被当作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惟一手段,严重制约和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一度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辉煌,之后,这样的繁荣再未出现,究其原因,这与汉以后流民文化开始在民间的流行有直接关系。造反夺天下,江山轮流坐,成为一种恶性的历史循环。此消彼长--历史和文化总是吊诡地按照这样的一种既有规律发展。

 


[注]

 

《中国游民文化小史》,王学泰著,学习出版社出版,2011年5月第一版。

 

 

 

 

 

IMG_262